概述:
1. 银行使用高杠杆经营,会放大反映经济的好怀;
2. 经济复苏和加息周期银行业表现更好;
3. 创新能力强、吸存成本低的银行竞争力更强;
4. 四季度是银行最容易大涨的季度。
《茶花女》名言:
金钱是好仆人、坏主人。
生活中,
把金钱作为仆人进行“使唤”的典型行业就是银行。
银行通常付一点利息雇佣钱来工作,
雇佣后便安排它们到最需要借钱的个人、企业服务。
最后,
从“钱”挣回来的“工资”中拿出一部分付给它的主人,
而把它们的剩余劳动成果留下。
这就是银行的简要盈利模式。
可以用示意图展示银行的主要收支情况:
一、银行收入
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。
利息收入可以分为三部分:
1.借给企业、个人的贷款利息收入;
2.拿去投资的利息收入;
3.在银行和其他金融同业的利息收入。
该部分收入长期占据银行收入的大头,
2016年之前利息收入占银行中收入的75%-80%,
目前下降至60-70%。
因该部分收入是银行传统业务,
受宏观经济和政策影响较大。
在经济复苏时期信贷投放量大,利息收入增长快;
在加息周期,银行的议价能力提升,利息收入增长也较快,
而在经济衰退或降息周期,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缓慢,甚至下降。
多数人不喜欢暴涨暴跌的股市,
银行也不喜欢自己的业绩大升大降。
一般该项传统业务收入占比越低,
银行的业绩增长越稳,越受市场欢迎。
例如目前公认成长性最好的招商银行
2018年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占比61%,
显著低于多数银行。
非利息收入主要来自于下列业务:
1. 银行卡;
2. 信贷承诺;
3. 代理服务;
4. 结算与清算;
5. 托管业务;
6. 其他业务。
仍以招商银行为例,
201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结构如下:
托管及受托、代理服务和银行卡等三项业务占比均超过20%,
是非利息收入的核心业务。
该项业务主要体现银行的差异化服务能力。
例如招商银行的客户优质、发卡量大、优惠活动多,
今年上半年刷卡交易额大增
带动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24.79%,
融资租赁和保理业务快速增长,
带动信贷承诺及佣金同比增长46.76%。
光大证券统计了16家早期上市的银行(5大国有行、8家股份制银行以及南京、宁波和北京等三家地方性银行)2009-2016年的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增长情况(详见下表)。
在利息市场化的改革加快的背景下,
传统银行业务竞争逐渐加剧,
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逐步下降。
银行也纷纷加快创新步伐,
千方百计发展非利息收入。
2012年至2016年期间,
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4.8%,
显著高于利息收入7.8%的复合增长率。
到2016年,
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已经逐步下降至70%,
而非利息收入占比攀升至30%。
二、成本支出
成本支出主要是吸纳存款的付息,
以及主动负债(例如发行债券、吸收同业存款等)支出。
正常情况下:
零售客户存款利息<公司客户存款利息,
活期存款利率<定期存款利率<发债利率,
普通客户存款利率<同业存款利息<其他负债利息。
例如2018年上半年,招商银行
零售客户存款的年化成本率为0.94%,
公司客户存款的年化成本率为1.67%。
零售客户活期存款年化成本为0.29%,
零售客户定期存款年化成本为2.58%。
吸收存款的平均成本是1.35%,
吸收同业存款的平均成本是2.8%,
其他负债的平均成本是3.48%。
一家银行的战略决定了其业务结构,
业务结构会决定银行的成本支出。
例如以小微金融和投行为主的民生银行,
公司存款占总存款的83%,
其吸纳存款的平均成本为1.98%;
而以科技金融和零售金融为主的招商银行
公司存款占总存款的66%,
其吸纳存款的平均成本仅为1.43%。
此外招商银行大力发展银行卡和托管业务,
低成本的吸纳了结算资金,
其公司类活期存款成本为0.85%,
个人活期存款成本为0.29%,
也显著低于民生银行同类存款成本
(公司活期0.97%,个人活期0.37%)。
三、费用支出
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员工薪酬福利、固定资产折旧、无形资产摊销、租赁费和一般行政费。招商银行2018年上半年的费用结构如下:
其中占据大头的主要是员工薪酬福利(64%)和一般行政费(24%)。
在员工身上这样卖力投入,
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不小。
根据招行半年报说明,
薪酬福利增长主要是持续加大科技人才的投入,
一般行政费增长主要是数字化网点改造和APP客户促活。
光大证券对比了我国各类银行与美国银行的利润费用比指标,
发现我国银行业“净利润/薪酬福利”是美国的2.5倍,
“净利润/一般行政费”是美国的5倍。
即我国相对较低的人工费用和物价水平,
为银行贡献了更多的利润。
这样看,
银行员工薪酬未来还有翻番空间,
羡慕各位银行界的朋友!
四、拨备支出
如果你不得不借100万给一位亲戚做生意,
但是这个生意风险不小,
这位亲戚的信用也不大好,
这笔钱预计未来只有收回80万,
那么你可以在借钱的同时,
把今年的收入扣减20万作为未来的损失补偿。
这个被扣除的20万其实就是拨备支出。
银行想获取利息收入必须放贷,
但是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差异较大,
按照不同贷款人的还款可能性提前计提拨备,
可以更为可观地反映当期的利润。
光大证券统计了上市银行今年来的不良资产(NPL)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,具体如下:
发现不良资产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走势显著负相关(走势相反),
2010年至2016年GDP增速不断下降,
银行的不良资产增速逐步攀升。
2017年及之后,GDP增速触底回升,
银行的不良资产开始见顶回落。
由于银行用于赚钱的大部分钱是别人钱,
只用很少的自有资本,
经营杠杆非常高。
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,
2018年二季度末,
银行的总资产为260万亿元,负债为240万亿元,
即银行业资产负债率为92.31%,
平均的经营杠杆为13倍!
在较高的杠杆经营下,
银行的收入和成本费用等会放大反应宏观经济情况。
再看一组数据:
GDP2017年1季度GDP比2016年增速提高0.2%,
但是同期的不良资产增速提高1.4%;
2014年到2015年GDP增速下降0.5%,
同期的不良资产增速提高了15%。
最后一部分税负支出,
因大家税率一致,
净利润与各家的税前利润有关,
此处不展开介绍。
小结:
1. 银行是高杠杆经营行业,放大反应经济情况;
2. 经济复苏时期、加息周期期间银行业绩较好;
3. 吸纳存款成本低、创新业务强的银行业绩更好;
4. GDP见底回升期间,坏账减少,银行业绩好。
五、银行涨跌特征
从2005年初中证银行(黑线)与沪深300(红线)的月线对比图看:
银行的长期收益好于沪深300指数,
且随着时间拉长领先优势越加明显。
这背后的原因是银行利润好于社会平均水平,
长期使用高杠杆经营致使该超额收益越来越多。
有句古话:
一等商人是用别人的钱赚钱,
二等商人使用自己的钱赚钱。
银行这种盈利模式算得上是一等商人。
曾有网友问我为什么推荐的都是行业指数,
记得我国有句古话:男怕选错行,女怕选错郎,
优秀行业的收入长期高于社会平均收入,
优秀的行业收益也长期高于一般的指数(宽指),
这算是我喜欢指数行业指数的重要原因。
中证银行指数各季度涨幅以及年度涨幅如下:
可以看出,2005年以来
银行在每年的四季度平均超额收益达到14.31%,
四季度是银行最容易获得超额收益的季节,其次一季度。
背后的原因是每年的四季度和一季度至春节前,
往往是消费旺季和货币宽松期,,
银行受益于上述良好和宽松的经济环境。
银行业的周期性,
一般使用市净率(PB=价格P/净资产B)估值。
当前我国银行的市净率和盈利能力(用ROE表示)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对比如下:
相对于盈利能力相当的瑞士、加拿大、香港和澳大利亚,
我国银行业估值更具备优势;
相对于估值接近的欧洲各国,
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更强,
整体处于性价比较高的阶段。
前期的暴跌中,
中证银行指数并未创出新低,
在PB估值触底后开始阶段性放量上涨,
9月26日中证银行的PB只有0.86倍,
处于从低到高24%的水平,
仍处于较好的投资区域。
需要注意的是,
银行适合顺周期投资,
在牛市第一阶段(2005-2006年、2009年、2014年)
更容易实现超额收益,
但是在经济衰退的时期可能跌幅较大,
是个适合买涨的品种。
目前跟踪中证银行的指数基金中,
天弘中证银行(A类001594,C类001595)整体费率较低。
年管理费和托管费仅为0.6%,比一般基金低0.2-0.4%。
其中C类每年仅收取0.2%的服务费,
持有时间超过7天不收取申赎费,
整体规模超过3亿元。
是规模适中、阶段性投资银行的上佳品种。
从2018年上半年报表可以看出,
天弘中证银行C类基金过去一年的超额收益达到3.17%,
基金成立以来的超额收益达到13.89%,
较好的实现了跟踪指数并适度超越的目标。
感觉不错,可以分给身边的朋友。